青大附院医学影像中心
【编者按】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根基,是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惠及人民健康的核心所在。一直以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科学规划、明确方向、重点突破,走出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更好地护佑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此,在青大附院建院65周年到来之际,医院宣传部将在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开设“附院65周年科室风采展”专栏,让广大患者更便捷、全面地了解医院各学科团队。
科室简介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于1991年在放射科基础上设立,后单独设立。几经变迁,2024年医学影像中心与放射科合并,淬炼成为集CT、MRI、PET/CT、DR等多种检查设备组成的大影像学科,是青海省内设备最先进、诊断能力最强、科研教学实力最强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医学影像中心之一,广泛应用医学影像信息化、数字化以及AI技术进行疾病精准诊断及治疗后的评价。鲍海华教授担任科主任及学术带头人,科室现有工作人员92名,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2人,博士研究生5人。
设备先进,技术精湛
医学影像中心自设立以来不断引进、更新设备。目前科室拥有拥有进口及国产中高端CT设备6台,人工智能诊断系统4套,进口及国产中高端超导MRI设备5台,联影高端数字化uM1780 PET/CT1台及住友20MeV回旋加速器,实现了112环数字光导PET和128层时空CT强强联合,利用分子影像与多种影像技术融合提升肿瘤、心血管、神经学科精准诊疗能力,为推进诊疗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以青海大学为依托购置了德国Bruker7.0T超高场小动物MRI设备,是西北五省首家高场强小动物活体成像研究平台,具有极高的分辨力和优越的成像效果,可活体探究生物物理基础,为医学影像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利器。中心拥有DR11台,骨密度机1台,乳腺机1台,初步形成省内唯一以CT、MRI、PET/CT、DR等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相融合的“复合型大影像学科”,在省内开创了医学影像学学科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依托高端影像设备,医学影像中心在心脏冠脉、全身联合血管成像、胸痛三联成像、脑卒中一站式检查、肝、肾、颅脑等多部位脏器的灌注成像检查、能谱成像等方面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在省内率先开展心脏MR成像检查,在MR血管斑块成像、脑功能成像、包虫病成像神经根成像包括臂丛成像、骶丛成像,定量的脂肪测定等方面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功能MR(fMRI)成像、PET/CT肿瘤代谢成像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水平,全力支持临床进行影像学评价。
在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建设中,医学影像中心在省内最早应用人工智能(AI)工具,实现高效、快速、精准诊断,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成为革新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技术,在急诊创伤隐匿骨折评价、血管疾病,肿瘤筛查等方面已经广泛应用,智能化影像平台已经初步建立,助力影像诊断的方方面面。同时,紧跟影像研究焦点,影像中心运用影像组学工具,在海量影像数据中高通量提取定量特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疾病诊断预测模型,实现科研与临床医疗的双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团队建设,人才培养
医学影像中心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结构层次,承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是青海省放射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近20多年来为全国累计培养医学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共350多名,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科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与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法国贝藏松大学等多个国家大学医院进行交流合作,先后有6人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国外大学医院进行中长期学习和工作。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团队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青海省“昆仑英才·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计划:培养领军人才1人(鲍海华教授)、拔尖人才3人(孟莉、温生宝、曹云太);2023年柔性引进杰出人才1人(北京天坛医院刘亚欧教授)、2021年柔性引进领军人才1人(上海复旦大学田梅教授)。科室主任鲍海华教授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自然学科与工程技术学科优秀学科带头人、青海省名医工作室专家。
注重科研,成绩显著
医学影像中心作为青海省“千人计划”多模态影像学研究团队、青海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教学科研团队,通过功能和分子影像实验室、人工智能团队的建立,建立国际肝脏泡型包虫病影像学XUUB多中心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高原医学影像研究基地”,在高原医学基础研究、分子影像等热点科研领域开启了省内先河,科室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研究院、法国贝藏松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青海大学高原医学中心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在颈动脉斑块的一站式扫描、肿瘤影像MRI高清弥散成像、分子影像在表型组的应用、包虫病的影像诊断与分型、高原疾病的影像诊断等国内外前沿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科研团队先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1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580万元,“西部之光”科研项目一项,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科技成果“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3项、“国内先进”水平8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北大核心50余篇,SCI 23篇。多年来在CCR等国内重要影像学术会议上不断取得佳绩,首次参加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年会即中稿6篇,扎实推进在分子影像领域的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及国际学术会,在北美放射学会会议(RSNA)年均中稿5篇,2024年更是达到中稿10篇的佳绩。在国际包虫病大会、国际磁共振大会、国际高原病会议中多次大会发言及展板交流,累计国际交流文章32篇,与多个国家大学医院展开科研合作、现场教学,创新引领影像科研教学新方法。
专家介绍
鲍海华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
青海省优秀专家
青海省自然学科与工程技术学科优秀学科带头人
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
青海省“鲍海华名医工作室”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参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专业特长:心脑、血管及肺疾病的诊断。
尹桂秀
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影像医学教研室主任,影像规培基地主任,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专业特长:CT、MRI诊断,专长神经、头颈部及腹部、包虫病影像诊断,放射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基地副主任。
栗海龙
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放射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
专业特长:各系统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CT、MRI诊断,尤其擅长甲状腺疾病及骨关节疾病的CT、MRI诊断。
韩莉
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放射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
专业特长:各系统常见疾病及疑难病症的X线诊断,尤其擅长胃肠道疾病的X线造影检查、乳腺钼靶检查影像学诊断。
张红迁
技师长、副主任技师、副教授
专业特长:影像技术质量控制及CT、MRI的规范化扫描。
吴有森
技师长、主任技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专注于CT、MRI复杂部位检查及临床影像需求
孟莉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拔尖人才,青海省高层次卫生人才骨干人才,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访问学者,放射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
专业特长:擅长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包虫病和骨关节运动损伤影像诊断。
温生宝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放射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拔尖人才,青海省高层次卫生人才骨干人才,德国哥廷根大学医院访问学者。
专业特长:肝包虫病、肿瘤CT、MRI及PET/CT影像诊断,擅长全身各系统病灶穿刺活检。
曹云太
医务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拔尖人才,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放射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
专业特长:擅长腹部及血管影像诊断,腹部影像学和肿瘤影像组学。
医学影像中心荣誉及大事记
1995年——青海省医学影像中心
2002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重点学科
2005年——获批“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培养点
2006年——青海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2011年——青海省影像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
2016年——高原医学影像研究基地(与清华大学合作)
2017年——青海省“千人计划”多模态影像学研究团队
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放射医师规培基地
中国医学影像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2020年——青海省影像医学重点学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群众满意的科室”
2021年——国家卫健委授予“远程医疗先进科室”
获批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点
青海省“鲍海华名医工作室”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2023年——加入中国精神影像联盟单位
获批国家重点专科医学影像专业
结语
今天的医学影像中心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我们将秉承“厚德,励行,求精,致远”的医院核心理念,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持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新征程为“健康青海”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努力打造青海医学影像的新高地。
供稿:医学影像中心 温生宝
- 上一篇:让人“痛不欲生”的泌尿系结石如何防治? 2024/12/19
- 下一篇:医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