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走近罕见病——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戈谢病”的早期诊断与高危筛查

2019/5/20 17:00:59      点击:986

  20188月,生活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拉秀镇的小仙女(化名)腹部开始肿胀,汗流不止,也吃不下饭。一家人立即前往县城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到省城医院进一步治疗,故来到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一系列检查后,2018830日,小仙女被拟诊为戈谢病。这是一种在我国极其罕见的疾病,治疗该病的药物价格极其昂贵。一张小小的诊断书,让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小仙女的爸爸卖了家里的牛给她治病,可是没能支持多久,钱就用光了,小仙女的病情也越来越重。2019325日,小仙女出现鼻衄不止,吓坏了一家人,辗转了很多地方,来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血液病房住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曹海霞说,这是她工作23年中,首次见到戈谢病,由于是“罕见病”,治疗“罕见病”的药被形象的称为“孤儿药”。目前我国对“孤儿药”的研发能力仍很弱,罕见病患者的治疗药物,基本依赖国外进口,很多罕见病只能选择昂贵的进口药或者无药可用。

 小仙女在医院住院时,总是一个人安静地蜷缩在病床上,沉默寡言,瘦小的身躯一点也不像8岁的孩子,鼓起的腹部仿佛石头般坚硬,那深邃的大眼睛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在医院这个流动着人情冷暖的空间里,医生们虽然每天都在参与别人的生老病死,但每当面对小仙女那天真渴望的眼神时,也难免心酸。

 

为此,于2019516日,曹海霞主任特别邀请到了戈谢病领域的专家为儿科全体医护人员举行了“戈谢病的早期诊断与筛查”的专题讲座,目的不光是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对该病的学习与认识,更是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该病的诊治过程中,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让“罕见病”变得不再罕见。

 

 戈谢病是即葡糖脑苷脂病,是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疾病,为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溶酶体沉积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葡糖脑苷脂是一种可溶性的糖脂类物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由于葡糖脑苷脂酶的缺乏而引起葡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而发病,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戈谢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犹太人群发病率较高。我国在1948年首次报道以来,各地均有报告,尤其河北、山东、河南及辽宁病例报告较多。

临床表现:根据戈谢病发病的急缓、内脏受累程度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慢性型(非神经型、成人型、Ⅰ型)、急性型(Ⅱ型、神经型)、亚急性型(Ⅲ型、神经型)和亚急性型(Ⅲ型、神经型)。同时根据亚急性型临床表现又分为Ⅲa、Ⅲb、Ⅲc。由于葡糖脑苷脂酶缺乏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会较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

① 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人,甚至倒退;

② 肝脾进行性肿大,尤以脾大更明显,出现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

③ 骨和关节受累,可见病理性骨折;

④ 皮肤表现为鱼鳞样皮肤改变,暴露部位皮肤可见棕黄色斑;

⑤ 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出现意识改变、语言障碍、行走困难、惊厥发作等;

⑥ 肺部受累有咳嗽、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

⑦ 眼部受累表现眼球运动失调、水平注视困难、斜视等。

儿童戈谢病患者的特征性表现:骨骼受累常为首发症状;骨骼疾病发生率高,严重者可致残;生长落后;发育延迟;骨量减少;表型以神经病变型为主。

诊断:根据临床肝、脾肿大或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骨髓涂片检查见到戈谢细胞、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即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应做白细胞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

戈谢细胞:胞体大,直径20-100μm,红细胞的5-6倍,卵圆形或多边不规则形,胞浆量丰富,含大量紫蓝色与细胞长轴平行的粗暗的洋葱皮样条纹样结构,交织成网,核偏心,圆或椭圆,1-3个,染色质粗糙,PAS染色强阳性,POX阴性。

 

酶学检测(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为戈谢病确诊金标准。当其外周血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明显降低至正常值的30%以下时,即可确诊戈谢病。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血样本法:在指定的实验室采集新鲜的全血样本进行葡萄糖脑苷脂酶检测,是最准确、可靠的诊断方式。

  干血纸片法(又称干血斑法,DBS):采集患者血液并滴到指定滤纸片上,滤纸片是血液标本采集和运输的极好载体,可以通过邮寄、快递等简便的运输方式送到指定实验室进行检测。

 

 

治疗:

1.脾切除:适用于巨脾,伴脾功能亢进者,年龄在45岁或5岁以上,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对于Ⅰ型和Ⅲ型部分患者建议脾切除术。

2.酶替代治疗:是治疗戈谢病的标准方法。对于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有显著效果。绝大多数临床症状改善,脏器不再继续受累。主要用于戈谢病Ⅰ型治疗。对Ⅲ型患者不是酶替代疗法的适应证。

3.基因治疗:应用造血祖细胞,成肌细胞移植,将GBA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并通过其增生特性在体内获得大量含有GBA基因的细胞,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β-葡糖脑苷脂酶,起到持久治疗作用。

4.对症治疗:包括支持、营养、输血等。对Ⅱ型患者还需止痛、解痉等。

 

最后,曹海霞主任进行总结:罕见病在巨大人口数量为分母的前提下,得病概率很低,可是对每一个个体患者来说,就是一个是与否的黑暗分割线。在罕见病的领域,常听到一句话,“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更罕见”。通过此次的学习,希望每个儿科医护人员都能主动参与到罕见病的认识与诊断过程中,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帮助到更多的罕见病患者,让罕见病不再罕见。每个人都有健康生活的权利,作为医者,我们不是上帝,却承担了上帝拯救人世间的责任。在医学这片圣神的领域,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和每一种疾病。

 

供稿:儿科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