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速 缔造生命传奇——青大附院肾科成功救治“抗 GBM 病”危重症患者
在医疗的疆场之上,每分每秒皆与生命的安危紧密相连。2024年7月,骄阳似火,青大附院肾科迎来了一场与死神的殊死较量。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因“乏力,尿色加深1周”收住肾科,血肌酐竟高达670umol/L,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此乃肾科常见危重症之一。
然而当化验结果出现抗GBM抗体呈阳性,由此,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拉开帷幕。患者确诊为凶险至极的“抗GBM病”。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和(或)肺毛细血管基底膜,可引发肾脏与肺脏病变,临床表现为急进性肾衰竭以及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其诊断依赖血清抗 GBM 抗体检测与肾脏病理检查。若救治不及时,患者往往会陷入慢性呼吸衰竭和尿毒症困境,需终身透析,甚至危及生命。每一刻的拖延,都可能使生命的希望之光愈发黯淡。
李湛副院长,这位来自北京医院肾内科的副主任医师,身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第 24 批中组部、团中央援青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我院副院长。他不顾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身体的不适,毅然投身于这场艰难的救治之中。他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查阅每一项化验检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能穿透病魔的重重迷雾,探寻到希望的曙光。
李湛副院长与科主任梅峰主任医师迅速召集全科医生,紧急商讨治疗方案。时间紧迫,容不得丝毫犹豫。当日,便予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以抑制免疫,同时建立右侧颈内长期导管,为即将进行的血浆置换做好准备。然而,困难接踵而至,血浆置换需要大量血浆,而当时血源紧张,但我院输血科的同仁们并未退缩,他们立即联系血站备案,加班加点,竭尽全力为病人储备血浆。
在第二天进行肾穿刺活检后,随即展开血浆置换。每一个步骤都如同精密的齿轮,紧密衔接,以最快的速度推进。然而,患者出现了肾穿刺活检的严重并发症——肾出血。我们深知若处理不当,此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患者甚至可能因失血性休克而失去生命。
李湛副院长与肾科的各位医生再度深入分析病情,果断调整治疗方式。将血浆置换的抗凝剂改为枸橼酸钠,并在床旁进行血浆置换。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严格控制血压,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间断输注血浆及冷沉淀。
肾活检结果出炉,确诊为抗GBM病,且患者的病理已出现 57%不可逆转的陈旧性病变。李湛副院长再次召集全体肾科医生,针对该患者的病理表现进行病历讨论,制定下一步的免疫抑制方案。
在那漫长的28天里,每一天都是煎熬,每一刻都是挑战。我们的心随着患者的病情起伏波动,每一次化验结果的变化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然而,我们从未放弃,始终坚守在患者身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患者的抗 GBM 抗体转阴,血肌酐从 670umol/L 降至 304umol/L。那一刻,整个肾科都为之沸腾,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胜利,是无数个日夜努力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患者定期来院复查,肌酐在300umol/L左右,尿量正常,其病情非常平稳,随访工作也在继续。这就意味着患者摆脱了透析,重获了新生。
此次成功救治,是我院在如此凶险的“抗 GBM 病”危重症病例上的首次重大突破。它不仅展现了青大附院诊治疑难病例的高超能力,更彰显了各科室之间紧密协作、共克难关的团队精神以及强大的综合医疗实力。
回首这 28 天的艰辛历程,我们感慨万千。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调整,皆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职责的坚守。我们在生死边缘奋力奔跑,用汗水与智慧,为患者赢回了生存的希望。
未来,肾科医护团队将继续奋勇前行,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将以此次成功为动力,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为青海省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因为我们深知,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每一次拯救都是对生命的崇高礼赞。疾病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至关重要。
供稿:肾科 梅峰
- 上一篇:放射科维修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项目采购公告 2024/10/29
- 下一篇:医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