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学位点简介
一、基本情况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于1958年成立,经过老一辈专家的努力工作和辛勤培养,于1996年从内科独立出来,已独立开展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7年。2002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创建了系统、有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了大批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专业人才。2005年4月1日内分泌科成为院级重点学科。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医、教、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学位点成立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2名,其中90%以上毕业后就业于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医院,3名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大批人才已成长为当地科室主任及学术带头人。学科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还承担了青海省内分泌专业大量的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和基层医疗扶持工作,接受全省各地医院的进修医生,培养了一批基层糖尿病专业医生,为基层的内分泌疾病防控,为助力健康青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近10余年来,随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的快速发展,内分泌代谢科在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青海省内分泌专业质量控制中心、青海省唯一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专业硕士生培养点,青海省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青海省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心,成为我省内分泌代谢病医疗、教学、科研的龙头单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负责对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的内分泌科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促进建立、健全内分泌科相关工作制度、工作程序、操作规范、诊疗常规和质量标准。
二、学术队伍 全科医护人员62人,其中医生24人,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2名,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位13人。人员配备合理,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均接受过全国知名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科室的系统训练。作为本地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科室承担了大量疑难危重患者的诊疗工作,在疑难危重病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治能力,临床上几乎涵盖内分泌代谢病领域所有亚专科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代谢性骨病、性腺疾病、胰腺疾病等,有极高的临床诊治能力,并与相关学科共同发展,形成相对完善的内分泌代谢病临床预防、诊断、治疗体系,近三年收治的患者中疑难危重症患者比例为35%,内分泌代谢科每年疑难与危重病出院患者人次约为915人次。
三、科学研究及成果 学科已形成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高原内分泌代谢病生物学研究,并凝练为常见内分泌代谢病流行病学和高原代谢性疾病研究两大方向。承担或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省科技厅、省卫生厅、青海大学、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等50余项科研项目:主持完成《青海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研究》,首次揭晓了青海地区糖尿病患病的海拔特征、民族特征、区域经济特征;先后完成了《急进高海拔Cu、Zn、SOD及LPO的变化》、《急进高海拔ANP于RAAS的相关性研究》,对机体在急进高海拔时氧化应激及血容量和水盐代谢的应激调节机制进行了探讨;完成三新多项:《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筛查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应用》、《654-2、胰岛素、庆大注射液联合在糖尿病足局部治疗中的应用》、《GLP-1类似物注射液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应用》、《结肠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CSII强化治疗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诺和锐30治疗的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在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尿微量蛋白检查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评价中的应用》、《DPP-IV抑制剂在使用胰岛素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观察》、《碘伏、酒精联合成纤维细胞因子局部换药促进糖尿病足创面生长》等;完成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型糖尿病鼠胃转流术前后胃肠道激素水平观察》、《慢性低氧环境下血清PGC1-α、Irisin、UCP-1水平变化及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低温、低氧双重因素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脂肪代谢的影响》、《慢性低温、低氧环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影响的研究》,并获“国内领先”科技进步奖;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地区项目《ANGPTL8在2型糖尿病中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及机制研究》及青海省科技厅项目《ANGPTL8在2型糖尿病中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及机制研究》,参与《MiRNAs调控人脂肪干细胞自组装成具有稳定表型的组织工程软骨及其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研究NLRP3/IL-1β/TGF-β1信号轴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焦亡中的作用及红景天苷的拮抗效应》等省科技厅项目等,发表医学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核心期刊40余篇,为青海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