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倾听生命的故事,在裂缝中编织微光

2025/6/11 14:19:38      点击:

    肿瘤科病区的走廊,是生命故事交织的地方。匆匆地脚步声,治疗车轱辘碾过地面的声响及心电监护仪此起彼伏的蜂鸣,奏响了一曲忙碌的乐章。而在这乐章之中,每天都在上演着无数悲欢离合的人间剧目。这里不仅有医生的治疗,更有护士的叙事护理。它不仅仅是对病人的陪伴,它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态度,一种蕴含人文关怀的理念,一种给患者带来新生希望的力量。

    初次见到王叔叔是在初春的阴雨天。这位曾经让歹徒闻风丧胆的老刑警,此刻却蜷缩在病床的角落,像一片被雨水打湿的枯叶。肺癌诊断书抽走了他眼中的锐气,胸腔引流管随着呼吸起伏,仿佛在替他发出无声地叹息。他那憔悴的面容和暗淡的眼神让人心疼,他呆呆地望着窗外,一言不发,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王叔叔因肺占位性病变伴大量胸腔积液入院。他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和家属交流也很少。“王叔叔,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小张,以后在这住院的日子里,我会一直陪伴着您,有什么需求可以随时找我。”我轻触他布满针眼的手背, 他迟缓地转过脖颈,浑浊的目光掠过窗外的柳树,又落回自己青筋突起的手背。监护仪的曲线在他眼底投下晃动的阴影。

    我发现王叔叔总是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流。于是我决定以倾听者的身份开启与他的交流,并尝试打开他的心结。三天后的黄昏,我带着新换的镇痛泵走进病房。暮色透过窗户在他脸上划出明暗相间的纹路,像极了解剖图上肺叶的阴影。我一边调节泵速,一边说道:“叔叔,您看这棵柳树,去年大风刮断了主枝,今年反倒抽出了更多新芽。”王叔叔指尖微颤,引流袋里的血性胸水轻轻晃荡。这个轻微的颤动成为“破冰”的契机。我缓缓地坐在他的床边,轻声问道:“王叔叔,我知道这段时间您一定很难过,现在愿意和我聊聊您的感受吗?”他沉默了一会,终于缓缓的开口:“小张,我最恐惧的并不是化疗带来的痛苦,而是我害怕我被大家当作需要怜悯的弱者,我不想失去我作为军人的尊严。”我握住他的手,坚定的说:“王叔叔,您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正常的,我很能理解您的心情,区区病魔怎能打倒您这位坚毅的中国军人呢?在我看来,这对您来说只是一个新的挑战和起点。”他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随着交流的深入,王叔叔逐渐向我敞开了心扉,他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家庭以及曾经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认真的倾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和认同。他提到自己一直是一个要强的人,在工作中努力拼搏,却忽略了对身体的关注。如今面对疾病他感到无比的自责和懊悔。我安慰他:“王叔叔,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无法改变,但现在和未来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您的坚强和勇敢在过去的工作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相信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你也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您是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您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竭尽全力,奉献自己。现在我们只是遇到一个小小的肿瘤,您要拿出您当年执行任务的精神,英勇去战胜它!您守护了千家万户的平安,现在您的健康请让我们为您守护!我们整个科室愿意为您服务,我们一起走出这个困难,让您重新见到生命的光。”

    肺穿刺的日子临近,王叔叔显得有些紧张。我亲自陪着他去放射中心做了定位,他上检查床之前,我紧紧地握着他枯瘦的手,并告诉他:“叔叔,不要害怕,我会全程陪着您一起战胜病魔,我们一起加油!”王叔叔泪眼婆娑,但仍然笑着回答我:“好,我一定行!”当他做完肺穿从检查床下来的时候,看到我在旁边陪着他,他笑了,眼神充满了感激。

    在后续的护理中,我会经常与王叔叔分享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他积极面对治疗,同时还带他参加科室的患教会,让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慢慢的,王叔叔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他开始主动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化疗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王叔叔从未放弃。他在治疗间隙经常和其他病友一起交流心得,互相加油打气,而我们护理人员也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为他答疑解难的同时也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叔叔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出院的那一天他拉着我的手激动的说:“谢谢你,小张。是你的倾听和鼓励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我戎马一生,不求回报。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当自己遇到困难,身边会有这么温暖的医疗团队陪伴我,把我从困境中唤醒,陪伴我度过这段日子,我一定不能放弃,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一句“加油”也许是最好的良药。有时候,患者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昂贵的药物和先进的设备,而是那一份来自他人内心深处的心灵慰藉与陪伴。叙事护理它并非拥有起死回生的神奇魔力,但它更像是一位心灵的修补匠,以倾听作为细细的针,用故事当做长长的线,将患者那些因疾病、痛苦而变得破碎不堪的生命体验,小心翼翼的缝合起来。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或健康或疾病,直到死亡,愿您深处困境依然可以微笑面对,让生命重新发光!

 

供稿:肿瘤内科三病区    张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