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附院肿瘤内科三病区在行动——为6岁患儿成功置入PICC导管,打通生命通道
根据《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精神,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三病区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多举措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
近日,肿瘤内科三病区收治了一位6岁的小朋友辰辰(化名),辰辰因腹痛、腹胀收住院,通过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需要尽早进行化疗药物治疗,因孩子年龄非常小,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强,需尽早置入PICC导管,保证患儿治疗的顺利进行。
“护士,什么是PICC?插这条管子会对小孩有损害吗?”面对家长的疑问和担忧,王蓉老师耐心解释道:PICC置管,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用于化疗的管路,利用这条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到达上腔静脉,可以有效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直接接触,加之大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因此可以迅速稀释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肿瘤内科三病区自2010年开展PICC置管技术,技术非常成熟,但为6岁患儿置管还是第一次。患儿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在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容易哭闹或不配合,加之患儿的血管细小,外周静脉血管壁极薄,导管穿刺对患儿刺激大,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血管破裂和组织损伤,增加患儿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科室国家级静疗专科护士王蓉老师和罗茂春老师,面对挑战,没有退缩,细致的评估患儿的血管条件,共同讨论和研究,最终采用改良版的塞丁格技术成功为患儿置入PICC导管。
现有的PICC置管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塞丁格技术,其主要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导管针经皮穿刺后送入导丝,拔出套管后经刀片扩皮后插入导管鞘,撤出导丝送管。而改良版的塞丁格技术,对扩皮那一步骤进行了改良,采用穿刺针进行扩皮代替刀片扩皮。这样既可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又可以减轻对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并且PICC穿刺口较小,出血量少,愈合快。由于对皮肤和血管的损伤很小,患者置入PICC管后疼痛感会明显减轻,出血量也较少,同时也能减少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我科已有多例患者采用改良版PICC置管技术,反馈良好。
肿瘤内科三病区护理团队将进一步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提升患者就医感受,促进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供稿:肿瘤内科三病区 罗茂春
- 上一篇:预防为主 生命至上——青大附院开展“119”消防宣传月系列活 2023/11/14
- 下一篇:医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