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科发展史

 

1980年,王丽、谭菊珍、安秀兰应用阿洛卡M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心脏疾病,医院的超声诊断事业自此萌芽,经过近30年奋斗,医院的超声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超声诊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术交流日益活跃,自2004年起连续几年开办国家级、省级学习班,培养大批的基层超声工作者,将超声技术推广普及到基层,惠及百姓。回顾过去,向老一辈超声工作者的辛劳和心血致敬,并以此激励年轻一代勇敢探索新领域,将超声事业发扬光大。

创建阶段

1984年医院超声诊断室建立,只有袁振民、郑云慧两位医生,所用仪器是EUB40LS500,当时国内灰阶超声也处于起步阶段,各类专业用书十分匮乏,袁振民、郑云慧开始了艰辛的学习与探索,在工作中逐步总结经验,开展了肝、胆、脾、胰、双肾等器官超声诊断工作,为日后超声诊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超声科正式成立,工作人员增至5人,并配购了ALOKA630,从此医院的超声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发展阶段

临床工作

超声科成立初期,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和诊断仪器的限制,开展的工作仍然以腹部器官疾病的诊断为主,同时对眼、甲状腺、乳房等小器官疾病及妇科、产科疾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探索,并能正确诊断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介入性超声也进入了起步阶段,开展的肝囊肿、肾囊肿、胰腺假性囊肿、胸腹水等症的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不仅为临床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大大减轻了肝囊肿、肾囊肿、胰腺假性囊肿病人治疗负担。当时医院尚未有CT扫描,超声诊断是临床腹部疾病及小器官疾病、妇、产科疾病的首选检查。

1993年东芝270彩超诊断仪的引入,为心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开辟了新的通道,克服了一维超声的不足,实时观察心脏各房室大小、室壁及各瓣膜的运动状态及结构,PWCW对心脏内各种血流信号进行检测,从而为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肺心病、各类瓣膜病等心脏疾病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诊断依据,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广大病人。随着超声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对超声诊断的范围需求扩大,检查病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病人的需要,1997年购置了三台西门子小狮王二维超声诊断仪、一台经颅多普勒(TCD)诊断仪,1999年和2000年又先后购入LOGIQ400二维超声诊断仪、ATL HDI5000全身数字化彩超诊断仪,腹部超声已成为常规检查,心脏、小器官、颅内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也成了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依据。

介入性超声也从单纯肝、肾囊肿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扩展到肝癌的经皮穿刺酒精治疗、各脏器病变的穿刺活检、经皮经肝总胆管穿刺造影及置管引流、肾盂穿刺造影、心包穿刺抽液、B超引导下输卵管通液术、清宫及取环术等诊治项目。2000年医院在西北地区率先引进了重庆的JC型海扶刀,对肝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横纹肌肉瘤等疾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与国内外飞速发展的超声医学保持同步,2006年至2013年超声科对原有设备进行了大的更换,购置了APRIOSSA770SIEMENS 2000XARIO660三台高档全身数字化彩超诊断仪,六台中档腹部彩色超声诊断仪,三台中档二维腹部超声诊断仪(SSA550)。伴随超声诊断仪的更新换代,诊断范围进一步扩大,腹部实性器官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外周血管检查、浅表器官、妇、产科彩超检查全面铺开,目前科室日诊量达600人次,工作人员也增加至24名, 为了提高诊断水平,科室先后派出10人到北京阜外医院、上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学习,紧跟国内外超声领域发展的新步伐。

教学

在完成大量繁重的日常工作的同时,科室还担负着青海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班、普通班的超声诊断部分的教学工作,每年在接受实习、见习学生、进修医生多达100人。为了促进青海省超声事业的发展,2005年科室主办了青海省首届国家级超声诊断学习班,接着又连续三年主办了国家级超声新进展及超声诊断规范学习班,为青海省的超声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研

2006年科室率先在青海省引进超声造影,2008年完成了《造影增强超声在肝泡型包虫病与其它肝实性占位性病变中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的科研项目,经专家评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期完成了《造影增强超声在肝泡型包虫病与其它肝实性占位性病变中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超声造影在肝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亚高原围绝经期妇女TCD频谱特点的临床应用》、《海扶刀对肝癌治疗的临床应用》等多项三新项目。2009年再次成功申请了科技厅的科研项目《经阴道超声检查高海拔地区藏族妇女宫颈癌分期的价值》,目前此项科研正在进行中。

展望未来

超声科全体工作人员将继续发扬能吃苦、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在医院的带领下,团结协作,把青大附院超声医学事业推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