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发展史

 

初创时期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由王友真、黄才华、卢承德、高继东等教授创建并引领。历经几代人传承,现已成为青海省最重要的内分泌代谢病基地,是目前青海省唯一的代谢病硕士学位点、青海省名科、青海省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心、青海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已培养基层医师百余名,硕士研究生70余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前身是大内科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组,大内科在1958年由当时四川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北京医学院、沈阳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人员及应届毕业生组建。他们作为最早的医疗教学骨干,起到了奠基作用。当时毕业于西安医学院的王友真教授,作为内科内分泌专业的创始人,为本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王友真教授曾任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青海医学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内分泌学会全国委员、青海医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1965年王友真教授在大内科首先创建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率领黄才华教授、卢承德教授、高继东教授, 建立了内分泌专业疾病的诊治规范,并组建了青海省最早的内分泌实验室。在王友真教授和黄才华教授的带领下内分泌专业组参加了全国十三省、市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由高继东教授具体负责完成了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黄才华教授1960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曾于80年代至90年代初负责内分泌专业临床工作,是青海省内分泌专业学术带头人,主持开展糖尿病117例血气及酸碱状态分析等科研课题,分别获1985年、1986年青海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任职期间对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卢承德教授曾任中华内分泌分会常委、青海省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在任期间,注重学科建设,完成了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适应性研究、高原缺氧中药研究、高血压病非药物治疗研究、高原糖尿病患者听力障碍研究等多项课题。2002年高继东教授、卢承德教授、张惠莉教授共同努力建立青海大学医学院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硕士点,创建了系统、有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了大批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专业人才。

发展情况

50年的发展,学科已形成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高原内分泌代谢病生物学研究,并凝练为常见内分泌代谢病流行病学和高原代谢性疾病研究两大方向。临床上几乎涵盖内分泌代谢病领域所有亚专科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代谢性骨病、性腺疾病、胰腺疾病等,有极高的临床诊治能力,并与相关学科共同发展,形成相对完善的内分泌代谢病临床预防、诊断、治疗体系。本学科积极推广适宜技术,主持制定临床路径,严格执行诊疗指南和共识,参与多项青海州县乡级医院对口支援项目。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学科拥有一支团结奋进、朝气蓬勃、极富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老一辈内分泌代谢专家依旧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新一代学者茁壮成长,活跃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各领域,不仅各具特长,而且独当一面,团结互助,分工协作、踏实肯干、勤于创新,保持着青大附院内分泌科优良传统,刻苦努力、低调内敛。这样一支学术团队将保证内分泌科创造不凡业绩。现病床数再度扩展,崭新的病区、开阔的空间、优雅的环境、周到的服务、缜密的医疗,内分泌代谢病科将一如继往的为青海各民族群众的健康做出应有的努力。

目前内分泌代谢病科共有医护人员39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副主任医师7人。承担着糖尿病、痛风、血脂紊乱等代谢疾病和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下丘脑垂体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工作,拥有省内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设施。多年来诊治了大量内分泌代谢疾病患者,建立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功能减退症、代谢性骨病等常见疾病的诊治规范及特殊类型甲亢、嗜铬细胞瘤、内分泌疾病危象抢救等特殊危重疾病治疗护理模式,尤其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独具特色,在疑难危重病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适应现代医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引进和应用国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诊治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糖尿病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及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并于2007年顺利通过了青海省卫生厅的审批,成为“青海省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心”, 进一步确立了科室在青海省代谢病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全省唯一的内分泌代谢硕士生培养点,已建立了一套系统、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已有25名研究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其中6人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另19人奔赴不同工作岗位,目前在读研究生12名。科室长期承担青海大学医学院各级本科班、专科班(临床医学系、中西医结合系、影像专业、麻醉专业、药学专业、公共卫生专业等所有医学院设置的专业)《内科学》、《诊断学》教学任务,通过树立严谨的教学态度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为创建内科精品课程做出了大量工作。

目前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省科技厅、省卫生厅、青海大学、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等30余项科研项目。《青海部分地区糖尿病流行情况的研究》、《青海地区25-45岁年龄段发病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C反应蛋白、白介素-62型糖尿病》、《间歇性低氧对大鼠解偶联蛋白2基因表达的研究》、《血清抵抗素、TNF-α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结果分析》、《肥胖患者8异前列腺素F2α 与脂肪因子》、《2型糖尿病伴与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分析》、《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血浆visfatin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经颅多普勒对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Graves病甲状腺自身抗体IL-6和甲状腺功能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血清胰淀素、肿瘤坏死因子-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高原低氧对解偶联蛋白2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食用青稞对健康成人糖代谢影响研究》、《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燕麦对糖脂代谢异常影响的研究》等课题。主编(合编)多部教材,如《临床病理生理学》、《中华内科理论与实践》、《实用科技大辞典》、《内科学分册(青海)》、《医家全鉴》、《OTC中国非处方药安全手册》。

学科发展规划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现状是“四低二高”,即规范化治疗率低、达标率低、并发症筛查率低、糖尿病治疗率低、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所以,积极推广糖尿病规范化治疗非常迫切,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相关行业共识为基础,建立规范化诊治流程,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发展特色医疗,同时开展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做到治中有防,防中有治,整体提升区域糖尿病医疗服务水平,降低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病率。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特殊的气候特点,我们利用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和群体优势,结合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特长,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1、糖尿病前期的非药物干预及高原特色食品对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面对当今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迅猛增长的情况下,2型糖尿病的防胜于治,且迫在眉睫。对于糖尿病人来讲,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治疗。常规的糖尿病饮食疗法普遍存在饱腹感及依从性差的缺陷。探索糖尿病营养治疗的新方法,已显得尤为重要。高膳食纤维低血糖生成指数主食其疗效及依从性显著优于常规饮食,患者可以避免过度用药,减轻预期医疗费用负担,真正体现出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医学价值,为推动糖尿病营养学发展做了有益探索。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在降糖、降脂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其中β-葡聚糖是降糖、降脂作用的主要成分,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青稞及燕麦富含β-葡聚糖。通过食用高原所特有的青稞品种昆仑12号对健康成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结果提示该品种在健康成人糖代谢中发挥了积极的效应,长期食用青稞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防治胰岛素抵抗方面应具有积极意义。高原特色食品(昆仑12号青稞、青引2号燕麦)成分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同时β-葡聚糖含量较同类品种更高,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调节血脂代谢和胰岛素反应、减少自由基及炎性反应因子的产生,为防治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提供饮食指导依据,故研究食用青稞及燕麦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2、我科在高原低氧能量代谢及适应机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持了科研项目《高原低氧对解偶联蛋白2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在生物能量代谢中,ATP是体内主要供能的高能化合物。细胞内ATP形成的主要方式是氧化磷酸化。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之一为解偶联剂,它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使ATP的生成受到抑制,由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UCP2是解偶联剂的代表,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转运体,在机体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使氧化磷酸化脱偶联,调节ATP合成,以参与适应性产热、活性氧族的清除、脂肪酸氧化以及甲状腺素对静息代谢率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胰岛β细胞中的UCP2是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GSIS) 的负性调节因子。UCP2基因定位于人的11号染色体(11q13),此区域与肥胖及高胰岛素血症有关,被认为是肥胖与糖尿病敏感性的候选基因。并且在低氧、寒冷的环境中其表达可以发生改变。机体对高原低氧的反应是整体的综合效应,既有系统器官、组织水平上的,也有细胞和分子水平方面的变化,其中细胞和代谢改变尤为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低氧作用下的蛋白质、基因变化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探讨解偶联蛋白2与高原适应性的关系,将是以后高原医学内分泌与能量代谢方面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于理解高原地区肥胖、糖尿病等发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将是以后高原医学内分泌与能量代谢方面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我科在治疗各种难治性高血糖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筛查及1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进行深入研究。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发病年龄较小,血糖控制较为困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1型糖尿病中ICAGADAIA-2AIAA等抗体进行实验技术及实验方法的规范化测定,同时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细胞免疫机制进行研究和国内顶级医院合作并参加国内大规模研究筛查1型糖尿病的基因易感位点,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以上项目的开展将有助于1型糖尿病预测手段的提高。

我科曾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我省甲状腺结节流行病学研究、I131治疗等临床工作,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省内率先成立了甲乳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治上具明显优势。自1996年全国实行食盐加碘政策以来,我省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呈上升态势。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升,我科已完成的科研项目:细针穿刺病理学分析结合端粒酶测定,可应用于术前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端粒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等肿瘤标记物及恶性肿瘤易感基因测定可提高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术前确诊率;局部注射、抽吸囊液等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囊腺瘤具有极大可行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科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特色之一,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此方案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症、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有显著疗效。通过对中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机理的深入研究,提高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效果,提高我省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学科骨干专业水平,在糖尿病、甲状腺相关疾病两个亚专业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肥胖相关性疾病、垂体—肾上腺疾病等亚专业研究方向。提升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水平,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加强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改变护理工作模式,夯实基础护理,完善健康教育,延伸护理服务理念。通过进一步努力,继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打造一支勇于创新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团队,进一步扩大本学科学术影响力,使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在高原内分泌代谢病领域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