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信息简报

战疫新一代——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群像录之王施蕊

2020/5/28 11:32:48      点击:

我叫王施蕊,是一名95后,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工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护士。2020年元旦过后,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庆祝新年的到来,却等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新冠病毒”。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热闹的春节气氛忽然降温,随着武汉封城,各地响应疫情防控措施,全国的街道都变得格外冷清。2003年非典爆发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小学生,对这种大规模爆发的传染性疾病根本茫然不解。2020年作为一名95后的护士,我深知这场疫情的严重性,期盼着每一个同胞能够得到救治,渴望着早一分治愈所有在危难中的生命。随着武汉疫情的发展,通过手机、电视看新闻,看到全国各地都在第一时间开始驰援武汉,每当看到那些一线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不顾疲惫、不畏艰险,顶着物资短缺、救援不足时依旧在勇敢坚持在一线,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不顾一切的奋战着,看着一串串确诊病人的数字,我的心扭成了一团,每每看到这些我都在想,只要医院有召唤,我就一定要报名一定努力申请去支援武汉。

127那天,人们在忐忑中刚过了新年,护士长吕熙秀在微信群里发出了召集支援武汉人员的信息,那时,这条信息一下就触碰到了我的神经,我一直期待着可以奔赴疫情的最前线,救出那些在疫情风浪中挣扎的生命。没有思考,我毫不犹豫的主动请缨“我去,让我去,我没有任何负担,父母也一定会支持我”。那天,医院里、科室里无数的医护人员,党员纷纷主动请战,无论是年长一些的老师,还是我们这些护理姐妹们,大家那一刻都没有想到个人安危,都在积极主动请战。所有人都是一句话:“我可以,让我去”,她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激励并感动着我,使我更加坚定了去武汉的决心,祖国在危急关头、武汉在疫情的中心,这时候疫情就是命令,命令就是冲锋的号角!当晚医院就召集我们选中去武汉支援的19个人召开紧急会议并进行培训,院领导给我们配备了很多带去一线的物资,这贴心的关怀使我们感到医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为自己能在这样的集体工作而感到无比自豪!

 

时间紧,任务重。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匆匆的与家人、领导同事告别,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去武汉的征程。当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很复杂,因为这不是去玩不是去旅游,而是踏入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武汉人民和死神去较量,而且只能赢不能输,作为一名入职刚三年的护士,我忽然感觉到肩膀上压上了沉甸甸的担子,这担子是青海人民的嘱托,这担子是武汉人民的希望,我们是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但我们肩负着不普通的使命去救人,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长大了,也在心里清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当走进天河机场大厅时眼前的一幕还是让我心头一紧,除了一名带路的工作人员和我们医疗队员以外,硕大的机场里没有其他人。

 

到达武汉后,我们医疗队在当地政府安排下,迅速进入新洲区中医医院和区医院,并在最快时间内开展了救护工作。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时候,我们每天要根据培训的流程认认真真的做好穿脱防护服工作,半点都马虎不得,那一刻我感觉到我是一名真正的白衣战士,穿着白色的战衣,治疗盘是我们手中强大的武器,我们就是一个个勇猛的面对病毒的女战士,不论病毒多么凶险,我们都绝不退缩的女战士。工作时防护装备带给我们很大的安全感,但也导致行动十分不方便,在那个密闭的空间里,顷刻之间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头疼恶心,随时像快要窒息一样,我要不停的练习深呼吸,让憋气的感觉逐渐适应,几个小时过后,鼻梁也不堪受压出现疼痛,娇嫩的耳根,也阵阵灼痛,面部尤其是鼻子出现瘙痒也不能随意的碰抓,只能强忍着。护目镜里充满了雾气,汗水不时顺着额头滑落,还有戴着两层手套打针,无疑增加了护理操作难度,记得在第一次给一位老奶奶打留置针的时候,穿着不方便的防护服还不是太习惯护理操作,由于汗水导致护目镜起雾视线比较模糊看不清,所以当时内心非常紧张,也害怕扎不准血管,但是老奶奶一直的安慰着:“扎不中就扎第二次,没关系的。”终于,凭着平日里练就的护理技术,用手摸着血管打上了针,打上针的时候,才感觉到防护服里的衣服都湿透了,老奶奶开心地对我说:“有困难的时候都是你们冲在前面,你们是好样的,辛苦你们了,谢谢”。听了这些话,我的心里流过一股暖流,瞬间觉得前面流的汗都不算什么,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得到了患者的肯定。看着被病痛折磨的患者,空气中弥漫着我们肉眼无法看见,却能感知到疯狂肆虐的病毒,这时候,所有的困难都不值一提,所有的艰辛都化作坚持的动力;这时候,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努力、坚持、挽救生命,打败病毒!

 

由于这次疫情是突发状况,很多患者没有心理准备,情绪难免有些激动,在护理病人的期间,我能深切感受到他们的孤独和恐慌。面对患者不安焦虑的情绪我必须更加耐心去照顾他们。我们在做好治疗的同时,也会为患者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为他们发口罩、送饭、整理垃圾,鼓励他们,为他们加油打气,告诉他们我们来这的目的就是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治好病回家。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国家加大支援力度和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行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们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都变得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也越来越相信我们,每天进到病房都会听到他们说:“谢谢你们,辛苦了”。治愈的患者每天也都在增加,看到他们脸上久违的笑容,我觉得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动力,病人的理解也是我们逆行路上最温暖的光。

不同的时间和班次也让我体会到了武汉新洲区白天和黑夜一样的寂静,但我却觉得抗疫一线的我并不孤单。来自省上领导、医院领导、医护同事、学校老师、亲人朋友给予我们无数的关心和问候,让我们感到温暖并充满战斗的力量。还记得刚到新洲区时,大家为我们衣食住行做了充分准备,带队的樊海宁副院长给我们在异乡带来了最大的关怀和温暖——当我们下了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宾馆,房门口总会有一些惊喜,无论我们有任何困难或有任何需要,他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使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还有青海人民对我们的关心与挂念时刻伴随着,当青海的物资车队抵达武汉时不仅带着青海人民的祝福,还带给我们很多家乡味道。我们心怀感激,也满怀动力,有了家乡父老的支持是我们战胜疫情最大的动力。前有“逆行者”,后有“守家人”。大家都把我们援鄂医务人员当作英雄,其实我们只是众多抗疫队伍中的缩影,荣誉应该属于所有为抗疫而辛勤付出的各行各业人员。

 

经过52天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当听到我们即将要启程回家时我的心中既激动又不舍。舍不得疫情中坚强的武汉人民,舍不得与我们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战友们。每每回想起这52天的战斗经历,将是我一生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虽然我很年轻,很多事情处理的不太完美,但我比想象中的要勇敢和坚强。我们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冲上前线,成为了中国又一代最勇敢的人。在这次战疫中,曾懵懂的被守护的我们长大了,我们成长为一支充满青春,永不言败的中国力量,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力量,我们始终相信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始终相信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坦途,我们永远都会不改初心,勇敢前行!

 

最后我要感谢,感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对我的栽培;感谢祖国的强大,人民的伟大;感谢我是一名中国人。

 

供稿:呼吸内科    王施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