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你会“春捂”吗?

2019/3/8 16:17:21      点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地捂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那是因为,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如果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充满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而中医学对于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也是极其丰富的,其中顺时养生是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多关于四时养生的记载,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身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所谓春捂秋冻,是由于春天人体的气血从内向外生发,春捂有利于毛孔的张开,亦应春生,秋天气血是从外向内收敛,秋冬有利于毛孔的闭合,以应秋的收敛。 

 

春捂的科学道理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春捂”究竟该怎么做?

【穿衣做到“下厚上薄”】

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人应持续14天为妥当。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做到“三暖二凉”】

三暖:一是背暖;二是肚暖;三是脚暖。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

【脱穿衣服看情况】

春季早晨天气比较冷,到中午温度升高时,不能马上将孩子的衣服脱掉。当孩子玩得满身出汗时,也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让孩子安静下来,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外衣。

 

春捂的四项注意

【把握“春捂”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往往是高发季节。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因此需要经常关注天气,提前做好准备!

【把握“春捂”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注意“春捂”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天气,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温度百变的春天,应得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春捂”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焐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另外,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第一,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第二,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多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第四,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感受外邪;

第五,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供稿:中医科    徐海珍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